查看原文
其他

浙海大新校长陈建孟:与严书记是老朋友,劝勉同学们“不取巧”

鸥讯社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5-25

陈建孟教授介绍其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情况



12月6日上午,陈建孟教授正式就任浙江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这是他在浙江工业大学工作26年后,第一次离开工大。来到一个陌生的单位工作,面对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新的同事,他有什么感想?作为海大的校长,他又有什么打算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陈建孟校长(以下简称陈校长)。


记者:陈校长好!欢迎您加盟浙江海洋大学!看了您的简历,您26岁博士毕业,32岁破格晋升为教授,您是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才实现了这些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

陈校长:您过奖了。在求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选定了方向,专注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钻研攻关,学术科研更像是因时因势、播种施肥、修剪枝叶、静待花开的一个过程。在成长中,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质朴勤劳,通过言传身教,让我做一个“不取巧”的人。在求学和科研中,我特别感谢我的母校、我的导师,更要感谢我工作了26年的浙江工业大学,为我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科研工作环境,让我能够和一群比我更优秀的人一起心无旁骛地投身工作。


2005年,陈建孟教授来学校与舟山青年面对面


记者:来校赴任之前,您跟浙江海洋大学有渊源吗?

陈校长:说起来,我跟浙江海洋大学还是有缘,2005年年底的一个晚上,我随时任团省委书记赵一德同志参加团省委组织的浙江十大杰出青年与舟山青年面对面活动,就是来到咱们海洋大学,当时我们还叫海洋学院,我和同学们面对面畅谈青春理想。还有一次是在2009年,我与学校的中层干部们交流探讨工作。这两次来学校交流,同学们的青春热情和老师们的踏实奋进,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工大期间,几乎每年都会有海大的学生报考我的研究生,这些孩子理论功底比较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很强,很快就成了我们的得力助手。再次来到海洋大学,发现学校的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果,我想这与学校的历届领导班子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以及全体师生锐意进取、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很高兴能再续“前缘”,以后与海洋大学的师生们一起奋斗,为海洋大学奋斗!


2009年,陈建孟教授来学校与中层干部交流探讨


记者:您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如何?

陈校长:学校地处舟山,与海结缘,依海而建,大海与大学和谐共生,风景优美,大气磅礴,是求学治学的理想园地。我们海洋大学的校训是“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就非常好地体现了我们浙江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有个细节让我惊喜。到学校第二天,宣传部的同志给了我十多年前在海大活动时的照片等一些资料。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教师干部们务实敬业的作风。


严小军书记(前排右一)与陈建孟校长


记者:您跟严小军书记之前有交集吗?有故事吗?

陈校长:我跟严书记的交集不算很多,但对书记很早就“久闻大名”了。2004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名单,我们俩的名字就紧挨着出现在这份名单里,可以说是机缘巧合。后来“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结题我俩也是一前一后汇报,我当时第一次系统地听了严书记研究工作的总结汇报,对他出色的研究成果赞叹不已。

还有就是在2013年,工大和宁大申请“2011计划”的时候,我跟严书记一见如故,畅谈了很多高等教育的问题,严书记对现代大学治理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很多观点我都深有同感,相信就如严书记所说的,“我们之间的合作一定是愉快的!”



记者:您觉得,青年学子要如何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才?

陈校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就是希望青年学子有理想、立鸿鹄之志,有本领、增报国之才,有担当、担复兴之任。如何争取成功的大道理,同学们已经听过很多,我想说的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海大“海纳百川”,那是积水成渊,而后成海,我们每位海大学子都是汇成这汪洋大海的水滴,虽然看似力量很小,但是每个水滴的流向,都能改变河流的走向。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认真对待现在每一门课程、每一次作业,脚踏实地,厚积薄发,让我们海洋大学“蛟龙生焉”。学校会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大学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把学生的成才需求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因为从长远来看,育人质量才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陈建孟教授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


记者:您是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承担了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您对有志于投身科研事业的学子以及学校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建议吗?

陈校长: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我认为,科学研究不单单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更是服务国计民生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就决定了我们科研选题的方向。我们处于一个很好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要真正掌握一批涉及海洋资源、生态及安全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作为海洋人,我想我们全体师生要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紧密结合区域需求,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为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海洋事业不断贡献青春和智慧。科研是要人做的,梅贻琦先生关于大师与大楼的论断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学校要始终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高水平的师资作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根本保障和关键支撑,竭尽全力为广大教职工创造一流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严小军书记(前排右一)与陈建孟校长


记者:您一直担任学科负责人,您对学科建设有何理念和思路?对学校的学科建设有什么初步设想?

陈校长:谈一谈我在以前的工作中的一些感受吧。我认为,在学科建设中,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需要高度分化,又需要高度融合,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各自为战的时代,只有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团结起来,集成各自的优势,才能产出大成果,做出大贡献。2013年,浙工大牵头建设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的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我有幸参与了这项工作。对工大而言,很不容易,一个地方工科院校能在与985、211院校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协同创新,当时把学校以及长三角区域所有关于药的学科、科研和人才全部协同起来,形成了一个“非竞争性链式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才能取得国字号的突破。今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对高等教育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提出了要“聚焦重点、办出特色,集中力量培育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这就是我们今后开展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目标。我们海洋大学是有基础、有特色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增强信心、做好顶层规划并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


陈建孟,浙江慈溪人,1966年生。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2-2018年在浙江工业大学任教,其中,2000-200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任访问教授一年半,1998年晋升教授,2003年认定博士生导师。2018年起在浙江海洋大学工作。

历任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科技处长、组织部长、副校长等职;兼任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国家石油和化工行业VOCs污染治理工程实验室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浙江省一流(A)学科负责人、第五届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工业污染微生物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环境应急专家组组长等职。

主要从事环境生物与催化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发表SCI论文近200篇、专著1部,授权中国、美国发明专利50余项,以第一获奖人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获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 是“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授予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浙江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领衔的创新团队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


【1】刚刚,浙江海洋大学新校长来了,他说:“我们之间的合作一定是愉快的!”

【2】新科技、新书记、新校长、新指南,浙海新闻,新鲜出炉!

【3】不简单!海大这支晚会必备的金牌锣鼓队还被央媒盯上了

【4】来了!你要的2019海大专属台历,请收好!

【5】抖抖抖抖...海大抖音来了!


来源:宣传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